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

食道內視鏡射頻消融術案例示範



作者:王文倫
(版權屬王文倫醫師所有,歡迎分享但禁轉貼內文)




食道IPCL特殊光診斷規範課程


作者:王文倫
(版權屬王文倫醫師所有,歡迎分享但禁轉貼內文)

食道癌是台灣常見的癌症,隨著近年來內視鏡診斷技術的進展,早期食道癌的檢出率逐漸提升,但哪些食道癌適合接受內視鏡治療? 這取決於腫瘤侵犯深度和淋巴結轉移機率,若腫瘤侵犯至表皮(epithelium)或表淺黏膜層(lamina propria mucosa),則幾乎不會出現淋巴結轉移,所以是內視鏡治療的適應症

但是一旦腫瘤侵犯黏膜肌層(muscularis mucosae)以下,淋巴結轉移機率隨之提高,尤其若侵犯至黏膜下層 (submucosa),則轉移機率達20%以上,因此便不適合內視鏡治療。

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

RFA治療血管性病灶出血 (止血)


作者:王文倫
(版權屬王文倫醫師所有,歡迎分享但禁轉貼內文)

RFA除了可用於治療食道腫瘤之外,還可應用於治療消化道出血,尤其對於一些"血管性"的出血病灶,如放射性直腸炎(Radiation Proctitis)、放射性胃炎(Radiation Gastritis)、胃竇血管擴張症(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GAVE)等,利用片狀式射頻消融術(Focal-type RFA),可以成功有效的止血;以下則提供一個胃竇血管擴張症合併大量長期出血的案

「RFA」和「ESD」的優缺點比較

作者:王文倫
(版權屬王文倫醫師所有,歡迎分享但禁轉貼內文)

RFAESD都是近年來快術進展的內視鏡技術,但兩者各有優缺點,如下圖所示:



內視鏡射頻消融術(RFA)的操作技巧


作者:王文倫
(版權屬王文倫醫師所有,歡迎分享但禁轉貼內文)

內視鏡射頻腫瘤消融術,提供巴瑞氏食道病變、早期食道癌患者治療上的一項既安全且有效的新選擇。與傳統開胸手術或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比較,不僅技術操作簡易,且併發症少,因此近年來逐漸受到大家的注目。

患者在全身麻醉的狀況下進行,醫師藉由內視鏡的操作,將特製的電極板置入患者食道中,之後再接通電流,依序將整段食道病變進行燒灼,至於灼傷後的食道表皮可利用內視鏡前方的透明蓋將之刮除,刮除後再進行第二次電燒,如此即可將食道黏膜內的腫瘤完整去除。每次電燒的設定能量均為(12J/cm2),此即所謂: 12J/cm2 -clean-12J/cm2 regimen,我們利用此設定及步驟治療早期食道癌及巴瑞氏食道症。詳細的操作流程,可歸納為以下六大步驟:

內視鏡射頻消融術(RFA)的適應症


作者:王文倫
(版權屬王文倫醫師所有,歡迎分享但禁轉貼內文)

內視鏡射頻消融術 (RFA)的操作技術相當簡單,大約30-40分鐘即可完成治療,不需太多的內視鏡經驗,因此很適合初學者;但RFA畢竟是屬於一種組織破壞性的治療(Tissue-destruction treatment),術後無法取得檢體,進一步評估是否有達到百分百的治癒,因此在接受RFA治療之前,準確的評估腫瘤侵犯深度及選擇適當的病患就顯得相當的重要。

內視鏡射頻消融術(RFA)的歷史


作者:王文倫
(版權屬王文倫醫師所有,歡迎分享但禁轉貼內文)

所謂的「早期食道腫瘤」,是指癌細胞只局限在表淺的食道黏膜之內,在治療方面,以往是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,將食道及腫瘤切除之後,還必須利用胃或大腸重建一個運輸食物的管道,所以病人得面臨一個「開膛剖腹」大手術,術後的生活品質也往往會受到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