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

執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技巧


作者:王文倫
(版權屬王文倫醫師所有,歡迎分享但禁轉貼內文)

ESD切除病灶的方法大致分為幾個步驟

第一:首先將病灶染色並定出範圍,需要時在病灶外處做一環狀記號。

第二:於環狀記號外處注射藥劑(生理食鹽水或Glycerol)於黏膜下層,使病灶本身隆起。

第三:再利用特殊的電刀(IT knife)進行病灶周圍的環狀切開,使之與周圍正常組織分離。

第四:繼續於病灶下方注射藥劑,使病灶本身隆起後,再利用電刀逐步進行黏膜下剝離,將病灶與其下層之組織完整剝離開來。施行手術過程中需隨時注意出血之情形,並利用止血夾或電燒器進行止血。進行黏膜下剝離時,須看清楚肌肉層的位置,注意不可剝離太深以免發生穿孔情形。


病灶切除後,需切實進行止血及裸露血管之處理,以避免術後出血。對初學者來說,須先了解ESD操作的基本技巧,在ESD進行時,其操作的方法、角度、順序,會依照不同器官、部位和電刀種類而有所不同。


矢作直久(Naohisa Yahagi)教授Live demo video 




以食道癌ESD為例,一般研究需要有30例左右ESD經驗,其併發症發生的風險能降到最低,以義大醫院為例:根據過去160例早期食道癌ESD的經驗,完整切除的比例達97%,穿孔或出血的併發症比例為1.3%,另有15.6%產生術後食道狹窄而須進行食道擴張術治療,長期追蹤結果顯示患者五年的存活率可達90%